2、留神
淵源:東坡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惟不見人,嗒然忘其身”。只有這樣才能集中心力,全神貫注于一物象上,作畫才能神化,治學方可深造。又有古人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由此,越集中力量越充足,集中程度也越加深,直到集中到頂點,便可豁然洞開。英雄所見略同。美國麻省大學醫(yī)學中心減壓計劃的創(chuàng)始人加華仙博士也提出了這種強調時時刻刻用心專注的冥想方式——留神。
理論:“留神,在一定程度上的全神貫注,但卻可利用任何正支配你知覺的事物。你可留神于一個人的說話、跑步或舞步,你甚至可帶著'留神’去進食、握手或駕駛汽車。實際上,你整體的生活都可成為冥想的目標。”
方法:
全神貫注去感受你做的每一件事。如吃葡萄:感受葡萄的結構、味道,甚至生長為一整串葡萄的過程。此方法用于減肥具有特效——進食時,慢慢咀嚼慢慢品味,結果是會吃得更少。由此甚至推出了“漫游整個身體”法——首先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于右腳,跟著挪移精神焦點至身體其他部位。
西方冥想宗師們忠告人們,生命在于呼吸之間,再漫長而繁復的生命歷程亦只是此時此刻的延續(xù),小心你的呼吸就是“留神”法的精神實質;東方的“靜坐”法則更為含蓄地教會我們平靜——寵辱不驚,去留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