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
不僅指友善,而且也對友善的對象感同身受(Atmiyata)。一位母親對于自己孩子的成功會感到強烈的快樂,原因就是感同身受,感覺二者同為一體。帕坦伽利將友善作為一種美德(Sukha)來推崇。瑜伽師本著善意而培養(yǎng)友善和感同身受的品質(zhì),化敵為友,對任何人都不存惡意?! ?br />
慈悲:
不僅是表現(xiàn)出同情或憐憫,為他人的苦難(Duhkha)流下絕望的淚水。它還需要伴隨著奉獻的舉動,去幫助那些受難者解除痛苦。瑜伽師會傾其所有,無論是身體上、經(jīng)濟上、精神上或是道德上的所有資源去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他與弱者分享自己的力量直到他們變得強壯,與那些膽小者分享自己的勇氣直到他們在他榜樣的指引下變得堅強,他不相信什么“適者生存”的箴言,而是幫助弱者堅強地生存下來。他成為所有人的庇護所。
隨喜:
是對別人的善行(Punya)感到喜悅,即使這個人是自己的對手,通過隨喜之情,瑜伽修行者避免了爐火焚心,當別人達到了自己渴望卻未達到的目標時,不再表現(xiàn)出憤怒、憎恨或嫉妒?! ?br />
靜觀:
不僅僅指對墜入罪惡(Apunya)深淵的人表示鄙視和輕蔑,或?qū)δ侨吮憩F(xiàn)出漠不關心或有優(yōu)越感,它也是一個自我檢查的過程,讓我們了解當面臨相同的誘惑時該如何行事,同時也檢查一下:對于不幸墮落的那些人,我們到底負有多少責任,該如何幫助他走上正路。瑜伽師通過先在自己身上找缺點、反省,而后理解他人身上的缺點,這種自我反省使他對所有人都更為慈悲。
B.K.S Iyengar艾揚格大師說:“那些心神不寧的人們無法感受到這四大良方———友善、慈悲、隨喜和靜觀的重要意義。我從經(jīng)驗中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這世界上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堅持不懈地練習體式和呼吸控制而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
關于我們 |
版權(quán)聲明 |
隱私聲明 |
合作媒體 |
廣告合作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2008-2014 www.ploverinfo.com 瑜米之伽 版權(quán)所有 豫ICP備13020050號-1
鄭重聲明: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有違反,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