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體式和呼吸控制
瑜伽體式的習練凈化身體。正如金匠以火淬金燒盡雜質一樣,體式通過增進全身新鮮血液的循環(huán)祛除了體內的疾病和毒素。這些疾病和毒素通常是由于無規(guī)律生活、不健康習慣以及錯誤姿勢所引發(fā)的。有規(guī)律的習練伸展、扭轉、彎曲以及倒立等基礎體式可以恢復身體的力量和耐力。體式連同呼吸控制可以糾正身體、生理以及心理的混亂狀態(tài),對于壓力和疾病也都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很多疾病包括骨關節(jié)炎、高血壓、低血壓、糖尿病、哮喘以及厭食癥,都可以通過習練體式得到好轉。
身與心
身與心處于不斷地交互作用狀態(tài)。瑜伽科學不主張將身心割裂開來,而是將兩者設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日常生活的紛亂給身心帶來壓力,造成焦慮、抑郁、躁動和憤怒。雖然看起來瑜伽體式只涉及身體層面,實際上卻影響著大腦的化學平衡,而這一點,反過來也會改善個人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
達至身心的完美平衡,存在著種種障礙。大約2000年前,圣哲帕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經》概述了這些障礙。歷史學家對于此書具體的寫作時間眾說紛紜,但人們一致認為《瑜伽經》(或稱《關于瑜伽哲學與習練的箴言》)是在大約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間編輯而成的,整部文集被稱為“帕坦伽利關于瑜伽的真知”(Patanjali Yoga Darshana)。在《瑜伽經》的最后一章《三摩地篇》(Samadhi Pada)中,帕坦伽利論述了作為痛苦根源的各種混亂狀態(tài)。這位圣哲認為身心疾病或者身體疾患造成了情緒的波動。瑜伽的目的是解決身與心兩方面的問題。
每一次瑜伽習練后,心變得寧靜而無為。
即使在今天,消除痛苦仍是大多數人走上瑜伽之路的主要原因。瑜伽體式從身體的特定部位入手使頭腦得到緩解和放松。比如,倒立體式使大腦平靜的同時也使之活躍。習練這些倒立體式,通過向大腦供給新鮮的血液,使之警醒卻放松,從而激活腺體和重要器官。
瑜伽具有鎮(zhèn)定神經的獨特功效,而神經系統(tǒng)又是身心的媒介。瑜伽的習練全面影響身心,使身體放松,心也變得平靜。
瑜伽的習練階段
瑜伽的首要目的是回歸心的單純,寧靜和平靜,將其從混亂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這種單純、寧靜和平衡的感覺來自于瑜伽體式和呼吸控制的習練。瑜伽體式通過四個習練階段整合身、心、智,最后乃至自我。第一個階段被稱為“arambhavastha”,在這一階段中我們在身體的層面習練瑜伽。第二個階段被稱為“ghatavastha”,此時心學著如何與身體協調一致地移動。第三個階段被稱為“parichayavastha”,當智性與身體合一的那一刻,這個階段便會呈現。最后一個階段被稱為“nishpattyavstha”。即完美的狀態(tài)。通過這些階段的習練,靈性的覺知便會悄然流入瑜伽習練者的內心。痛苦和疼痛隨之消失,單純而平靜的生活藝術也就實現了。
瑜伽填補“精神空白”
當今世界,物欲橫流,給我們的生活制造出巨大的“精神空白”。我們的生活方式過度復雜,我們也備感壓力,而罪魁禍首正是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的存在貧乏而廖無意義,生活與關系中缺失靈性的層面。為此,許多人經過反省思考意識到,慰藉與靈感、平靜與幸福無法從外部環(huán)境中求得,只能來自于內在。
瑜伽帶來自由
瑜伽的影響絕不僅限于身體層面。如果正確習練,體式將架起連接身心的橋梁。瑜伽消除了疼痛、疲憊、疑慮、困惑、冷漠、懶惰、妄想以及絕望這些不是困擾我們的情緒。瑜伽修行者的心完全拒絕接受這些負面情緒,并且在走向完全自性解脫的航程中努力地戰(zhàn)勝這些情緒的波動。一旦成為真誠的瑜伽習練者,我們將不再為這些不愉快、消沉的心境所折磨。 瑜伽照亮你的生命。如果你帶著一顆真摯的心認真而如實地習練,瑜伽的光芒將照耀你生活的所有層面。有規(guī)律地犀利瑜伽將使你以一種嶄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和個人的目標。瑜伽將幫助你掃清通向健康身體和平穩(wěn)情緒道路上的種種障礙。瑜伽以這種方式幫助你獲得心靈解放和自我實現,這也是每個人生命的終極目標。
--------本文摘自《艾揚格瑜伽》第二章